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各界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各项事业均处于前进状态中的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巧实力,不仅适时,而且必要。但不得不说的是,与搭建经济基础时需要策略、技巧及机遇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温度,不能打着文化的旗帜干没文化的事,更不应将文化发展“概念化”。
根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国各地部署下一阶段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一时间百花齐放。而有几个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首先,是不是所有地方都应在同一时间上马文化大发展工程?比如,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消费能力与习惯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对此,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不能凭空地或者盲目地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待,其他的情况都很少考虑或主观上认为只要政府一重视,甚至政府拿出政策、拿出钱就肯定能够发展。
其次,是不是所有领域都能和文化大发展挂上边?比如,正在举行的文博会主题是“科技与文化融合”,这个主题是基于科技与文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融会贯通、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密切合作而提出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但如果换成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我看它暂时搭不上大发展、大繁荣的边儿。这里要提一下日前本报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论坛上一直对文交所存在合法性持保留态度的武汉大学教授孟勤国直言不讳——文交所把散户的钱聚在一起搞非法股票交易,就是一个把文化艺术品当做幌子的真赌场。
再次,是不是有人在打着文化的旗号干没文化的事?百雅轩艺术机构董事长李大钧认为,应警惕没文化的文化产业,更要警惕那些打着文化旗号的假文化企业。
刘玉珠曾说,文化产业发展也是有很多条件和要求的,有它自身的规律,所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态度我们既要积极推进,同时又要理性,决策一定是科学的,符合发展观、发展规律,和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不能够盲目,更不能“拍脑袋”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