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 页 | 村镇银行 | 地 方 | 一线记者 | 人 物 | 专 题 | 母婴用品 | 酒后代驾 | 旧版回顾
欢迎您来到阳光新闻网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阳光新闻网 >> 阳光社区 >> 正文

“呲”“龇”有别花

www.cr-citynews.com】 【时间:2011-11-20】 【来源:阳光新闻网】【 梁欣
                           
    将本文转发至      
     

   2011年5月3日《今晚报》一版“十大战役”一文中“龇牙咧嘴”被误写为“呲牙咧嘴”;9月12日财经版“钢轨医生”一文也误将“龇牙”写作“呲牙”。(检校为之改正。)


   “呲”和“龇”确实不太一样。前者读“cī”,后者读“zī”。根据《现汉》第五版的解释,“呲”有两解,一是口语“申斥、斥责”的意思(《说文》:“呲,苛也。”《庄子 列御寇》:“呲其所不为者也。”)俗话说“呲嘚人”即此义。“呲”的另一义是作为“龇”的异体字同   “龇”。而“龇”专指牙齿露出的样子(《说文》释“龇”:“齒相齘也。一曰開口見齒貌。《廣韻》:齒不正也。又《集韻》莊宜切,音近欺。齲病。又《類篇》莊皆切,音齋。齒不齊。”)张着嘴巴,露出牙齿的样子让人感到很凶狠、难受,故“龇牙咧嘴”也被用于描述“凶狠、难受”的样子。但《辞源》“龇”“呲”皆不收。


   按说这个词的“正宗”应写作“龇牙咧嘴”(《成语大字典》只收“龇牙咧嘴”。)网上搜寻有3370000例,但在语言实践中写作“呲牙咧嘴”的也不少,网上搜寻可见3370000例。比如201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三千年的活化石——阳戏”一文中就有:“有的呲牙咧嘴,有的眉毛上扬,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敬畏。”另如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佛像也被炸得东倒西歪,呲牙咧嘴。”峻青《秋色赋 故乡杂忆》:“在那些血腥的日子里,潍河两岸上的狗,吃死尸都吃红了眼,见了生人就呲牙咧嘴。”据查,此成语出自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呲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一般认为,“呲”是一种“动态”,“龇”是一种“静态”。而且以动态的“呲”对应动态的“咧”,十分恰当,故很多人认可“呲牙咧嘴”。但是,如果是运用成语,则应选“龇牙咧嘴”。从规范的角度出发,也是选“龇牙咧嘴”为好。可是“呲牙咧嘴”就肯定为错吗?这个还得有个说法。


 

  编辑:谢莉   
图说中国  
记者在现场 更多...
新闻人物  

2010年中国最牛“山寨局长”受审

首 页 | 地 图 |留言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酒后代驾 |内刊策划 |诚寻出版商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10  www.cr-cit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9297

新闻稿撰写发布  服务邮箱:13601286948@139.com

     

(建议在1024*768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