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100多家创意企业,聚集了近1万名创意人才,年产值总和达100亿元……今年CBD-定福庄传媒产业走廊上又出现了一个新亮点——莱锦创意产业园,园区坐落的位置曾经是东四环外知名的北京第二棉纺织厂。从昔日京城棉纺业的沃土,变成如今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一个老企业完成了“华丽转身”,在保护挖掘工业遗产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发展的新路。记者日前走进了莱锦创意产业园区,亲眼见到了一个老国企在转型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老纺织厂遇生存抉择 定创意路寻新生机
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北京东四环慈云寺桥以东700米,由原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生产厂房整体改造而成。
这块土地开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在这里筹建的京棉二厂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国产设备、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后,北京老工厂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不能适应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开始陆续外迁,京城的诸多纺织厂也进入了外迁“大潮”,京棉二厂的未来也面临着抉择。
近年来,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经过反复的论证,京棉集团决定要打造出一个保存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让旧建筑延续新生命,老厂房中树立新产业。
2008年,京棉集团和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携手组建了北京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将原京棉二厂生产厂房整体改造,更新成高端、国际化、有特色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
老厂区请设计大师建新园 “原味”不变留住历史记忆
为了让园区充满创意和艺术的气息,北京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聘请了国际知名的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结构分割、天然采光、立体绿化等措施将旧厂房改造成为庭院式的工作园区。纺织企业厂房特有的锯齿形屋顶不仅保留,锯齿形还被用在了园区的各个角落。
在改造上,莱锦创意产业园除按照最新建筑规范进行老厂房结构加固外,还将原厂区内砖混结构危房改造成航母工作室,并重新改造了全部市政设施,在品质提升的同时,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增加其使用价值。
莱锦创意产业园来了个大变样,京棉二厂的老工人,周围的老街坊们感到了神秘,都想走进莱锦创意产业园,看看当年的老厂变成了什么样儿。在当地街道办事处和京棉集团工厂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老工人,老街坊有组织的参观了园区。
“我在纺织厂工作了30年,一直担心这厂子有一天被拆没了,现在来一看,厂子都还在……”今年59岁的刘景秀是京棉二厂的一位退休工人,从父母那辈开始就在厂子里工作。刘景秀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工厂,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纺织事业,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等荣誉。
莱锦创意产业园落成之前,刘景秀心里一直在打鼓,真怕自己家两辈人付出青春的工厂面目全非,因为这件事,刘景秀的心一直提着。当重新走进当年的厂址的时候,刘景秀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虽然重建了,但是还能看到老京棉二厂的痕迹。连老厂房的一块块大玻璃都没变,都是我当年参加义务劳动时擦过的。对我们这些老工人来说,这就代表着青春,这就见证着历史,这有我们曾经战斗的回忆。”
100余家企业聚万名人才 年产值总和将超百亿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莱锦创意产业园于今年9月18日举行开园仪式,并实现了100%的出租率。新媒体类、广告类、动漫类等100多家创意企业入驻园区,聚集了近1万名创意人才,所有企业年产值的总和将超过100亿元。目前,园区内有上市公司5家,还有几家企业拟在2到3年内上市。
目前,开园的莱锦创意产业园共分三个园区,A区是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和产品展示交易区,建立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宣传平台和培训招聘服务平台。B区是建国初期我国自主设计的标志性优秀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内部进行装修改造,形成会议、餐饮配套服务的创意服务中心。C区由46栋300-5000平方米独栋花园式低密度工作室组成,是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创意工作、进行“头脑风暴”、制作创意产品的场所。
东方风行集团CEO、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李静就把自己集团的乐蜂网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都设在了莱锦创意园的两桩独栋式工作室里,共有1000多名员工。
“园区的环境和创意氛围都非常好,非常适合创意行业进行创作,而且园区提供的各项服务也非常到位。”说起自己的“新家”,李静感到非常满意,她表示在园区落户以后,不仅可以找到与园区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自己的品牌服装也正在与园区的“娘家”之一京棉集团寻求面料方面的合作,为创意产业与传统纺织业摸索出一条新路。
据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园区内开始办公,更多深层次的合作也在渐渐展开,创意园运营方也在积极为驻区企业“牵线搭桥”,寻求合作。
据北京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初步计算,园区今年预计实现运营收入6200万元,2012年预计实现运营收入1亿元以上,之后逐年递增。预计园区年营业收入80到100亿元,年税收贡献10到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