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沈文敏)远程即可观赏的网上博物馆藏、24小时服务的自助式街区图书馆、延伸到外来务工者聚集区的电子阅览室……嘉定区将用两年时间,让这些设想成为现实。今天,嘉定区与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签约仪式,标志着嘉定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力争成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按照创建示范区实施规划,嘉定未来两年将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专项资金。区镇两级财政的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投入不低于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并逐年增长。这些资金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网点拓展、末端延伸、以及数字化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改以往按市区镇三级设立公共文化设施的划分方法,嘉定根据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和服务人口的分布,于区级和街镇级之中,再特设“次文化中心”概念。具体体现为,在完善上海市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嘉定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的同时,还会启动嘉定新城核心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安亭、江(桥)南(翔)组团次文化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对新建的大型居住区,也将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若干个露天文化活动广场。此外,嘉定博物馆、图书馆新馆、区文化馆、韩天衡美术馆、嘉定保利大剧院等一批已启动的重大文化项目也将在未来两年陆续竣工。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从政府的事,转变为“政府主导、百姓点菜”模式。依靠、发动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建设。其中,在群众中广受好评的“百姓书社”将从目前的35个拓展到100个,使得居民不出小区,可就近在邻里家借阅书籍。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不仅有图书流通点,在江桥、马陆两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电子阅览室也将试点开放。视障、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也可享受到区图书馆的“志愿者送书上门”、“盲人阅览室”等服务。
依托嘉定无线城市的优势,嘉定未来还将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供给平台,将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书籍、藏品、演出节目数字化,在区域内实现文化资源的免费下载和手机无线免费下载等服务,并能通过数字平台,及时获得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实现供需对接。24小时开放的自助式街区图书馆也将从明年起出现在嘉定的街头。
硬件设施的充实只是第一步,公共文化服务究竟做得好不好,终究要由百姓说了算。嘉定将建立起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一支由各街镇的文化特派员、文化监督员、文化信息员组成的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将收集、整理群众文化需求的社会舆情及信息反馈,并特邀“两会”代表、委员视察监督信息反馈制度,确保公共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在有条件的街镇和社区建立居民委员会或居民代表,将直接参与决策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试点。此外,还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测评,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